6/29/2008

40歲的盤點

假設醫學發達, 平均年齡80歲, 那麼一路走來也到了人生的中間點40歲, 古人說40歲而不惑, 意思是到這個年紀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楚的想法, 知道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 和30歲時比起來, 對事物的觀察感覺有更清楚的輪廓, 能見度高一些. 也知道除了表象之外, 應該了解背後的因素與動機. 行為上可以盡量控制住不好的情緒, 說該說的話, 做該做的事! 從前的我是比較內向不善於言辭的, 漸漸的經由多和別人接觸的機會, 已經能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的40歲雖然比較清楚輪廓, 但輪廓裡面仍然模糊, 最近大前研一的新書"後五十歲的選擇"說: 50歲是看清全盤人生並開始倒數計時的時候. 所以人是要到50歲才能看清楚來和去的路. 老天是在開玩笑嗎? 能看清楚全盤人生的時間竟然是要開始倒數計時的時候, 50知天命是這個意思嘛!

忘了那本書提到過: 年輕時看不清楚方向, 總是浪費時間在四處亂闖, 等老了能看清楚方向時, 卻已經沒有精神和體力去闖. 弔詭也很悲情的人生! 大前研一也勸人"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 不要等將來. 因為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在當下的時空與周圍的人會覺得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 如果時空轉換到許久之後的未來, 恐怕已經不再具有意義, 徒留"景物依舊, 人事已非"的感嘆.

大學時有幾個同學計畫考研究所或出國, 那時候雖然很羨慕, 卻不曾有過繼續深造的想法, 留學是我ㄧ直放在心裡不曾實際行動的夢想. 有一次的工作瓶頸讓不知道做什麼好的我決定辭掉工作專心考托福到英國求學. 當時我也學到一課, 永遠要讓自己保持"可移動"的能力, 找ㄧ項可以深耕的專業技術, 把它做到最好, 不再讓工作瓶頸這件事情困住我. 所以往後的工作就一直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 不敢懈怠.

留學是ㄧ個珍貴的經歷, 大學時沒有好好唸書, 所以很想再去認真的唸一次, 我也真的非常努力把握機會, 在第二學期拿到 Negotiated Project 全班最高的評分. 以我當時32歲的年紀去唸碩士已經是全班第二大的, 最老那位是個媽媽, 她的二個小孩要在英國唸中學, 在還沒拿到公民證前, 為了可以長期留下來陪孩子, 她從大學一路唸到碩士, 畢業時還差1年, 所以我們畢業後, 她要再選一個碩士學位唸. 但她也不是來混日子的, 成績也是不錯的, 真偉大的媽媽! 其實每個人為自己看重的目標努力過日子也不枉此生.

但是有出國唸書對將來的工作更好嗎? 這不是必然的答案, 也不是思考的重點, 人生是ㄧ個過程的累積, 任何可以讓過程感覺更美好的事情就值得做. 但這也需要付出代價, 我花掉先前工作所有的積蓄, 還向家人借30萬才完成我的夢想, 回來時只剩一紙碩士文憑和滿滿的回憶, 然後一切重新開始! 現在回過頭想, 遇到瓶頸很可能是通往另一扇門的契機, 也是考驗如何做選擇的智慧. 往後再面對類似的經驗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我的前半生沒做什麼規劃, 也沒有特別的想法, 一直順著命運安排, 到目前為止只能給自己"還可以"的評語. 不過人到這個年紀就會開始思考人生的課題, 既然輪廓已經出現, 也想知道50歲在做什麼? 或者希望我的50歲會做什麼? 然後決定現在應該要做什麼?

50歲我很可能還在工作, 因為整體社會退休年齡往後挪, 但是工作上應該不會有太多新意, 改以培養提攜後進為主(大前研一的建議), 也要向外多元發展興趣和從事公益活動; 體力上應該大不如前, 所以保持身體健康很重要, 還要永遠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至少十歲; 維繫友情親情也很重要, 希望有很多老朋友可以陪我ㄧ起話當年, 免得成為老孤單; 還有很重要的, 為了老年物質生活無虞, 要好好賺錢理財.

這些希望不會在50歲自動到位, 所以是40歲開始往後10年要努力的目標, 40歲是人生的高峰期, 過去有很多時間放在學習和磨練, 除了為50歲的人生做準備, 希望可以開始承擔責任, 盡自己的力量讓周圍的事情變得更美好, 不管什麼事情, 都要用這種心情去完成, 這是我對未來10年的期許!

前面40年有點糊裡糊塗的過掉, 往後40年如果也能糊裡糊塗過掉還不算壞, 怕的是清醒時也是無力再做改變的年紀就很悲哀了. 很多人對金錢的追求很執著, 我對這方面的追求保持在夠用就好 , 但是在高物價的時代夠用也要很努力賺才夠用. 在建立專業, 保持健康, 維繫友情親情, 夠用的金錢都能平衡發展的狀態是我認為可以覺得滿意的後半段人生.

1 則留言:

kama 提到...

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