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U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U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3/29/2009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與南方之Brighton-上集

這一趟到倫敦大約是元月底, 學校第一學期結束第二學期尚未開始的空檔. 英國冬天相當濕冷, 平均氣溫攝氏 3~5 度, 白天日照時間又短, 早上8點才天亮, 下午4點太陽就下山. 所以人們不太喜歡在這個時間出去遊玩. 不過要學生乖乖待在校區, 哪兒都不去也不太可能.

我們有3個人決定找個地方走一走, 在歷次的旅遊中, 這是人數最少的一次, 因為很多學生已經回台灣過農曆年. 這兒四處天寒地凍的, 只能選擇往更南方去. 我們規劃二天一夜行程, 倫敦的重要景點都已經去過, 剩下聖保羅大教堂 (St.Paul's Cathedral) 是可以參觀的地方. 但還需要在附近尋找其他景點, 最後我們找到 Brighton 這地方, 是英國南方的港口城市, 這裡有座東方味十足的宮殿-The Royal Pavilion, 從倫敦坐火車過去約1小時, 於是決定到這個地方看看.


第一天中午以前我們就到達 Brighton, 這是個小城市, 從市中心到宮殿或者到港口碼頭的距離都不是很遠, 我們先去參觀宮殿. 這宮殿和我們以前看過的城堡風格迴異. 裡面有花園造景, 但因為是冬天, 花草多半呈乾枯狀, 想像在夏天應該是很美的. 但宮殿裡面可就不分季節, 一樣的色彩鮮豔, 富麗堂皇. 從宮殿的名稱 The Royal Pavilion 可以知道是皇家宴會廳. 18世紀英王喬治四世興建用來舉辦豪華宴會的場所, 這宮殿外觀有著印度風格的尖型圓頂, 裡面卻融合印度與中國元素, 例如宴會廳的天花板有龍造型的立體裝飾, 角落有中國式的陶瓷藝術, 窗簾地毯則又是印度的色彩紋路.

剛到學校上課, 老師拿一張圖案設計照片問我們是那一國的圖樣? 中國學生一眼就能分辨是日本和服上的裝飾紋路, 老師好奇問我們是如何分辨的, 因為他覺得中國和日本的圖紋是差不多的, 很難區分. 所以, 對西方人來說, 如果這宮殿融合各 "東方" 國的元素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純粹中國式, 也不是純粹的印度風.

國王舉辦大型宴會, 除了興建豪華氣派的宴會廳, 展覽畫作的藝廊和幾間小型會客室外, 當然還需要一個超大型廚房不停的供應美味大餐. 這宮殿的廚房裝飾簡單, 但是空間十分寬廣, 中央是一張長方形工作台, 周圍的爐子和廚具還完整保留著. 由於宮殿內禁止攝影, 它的富麗堂皇很難用言語形容, 有興趣的人可以到 The Royal Pavilion 官方網站參觀便知這宮殿不簡單, 其中最特別的也是 大型廚房 360度虛擬實境介紹.


從宮殿出來, 我們就朝海邊的方向走去, 那裡有個碼頭-Brighton Pier, 據說夏天附近沙灘上總擠滿曬日光浴的人潮. 碼頭對面有個水族館-Sea Life Centre, 也是我們要參觀的地方. 前往的途中經過一個稱為巷道區 (The Lans) 的市集, 在縱橫交錯的巷弄內販賣各種器皿, 飾品, 手工香皂和飲食的商店, 我們邊走邊逛, 也順便在這裡吃午餐. 雖說是寒冷的冬季, 這市集也聚集了不少人.

水族館展示各種海洋生物, 例如水母, 珊瑚, 海星, 鯊魚, 烏龜和各種不知名的大小魚類. 其中比較令我們好奇的是海馬, 這海馬體型很小, 是黑色的, 和我們所認知的較大型白色海馬不同. 但是這水族館並沒有太多吸引我們的地方, 覺得它應該比較適合小學生的戶外教學, 若要和墾丁的海洋館相比, 恐怕遜色多了. 離開水族館我們就往碼頭的方向走去.


Brighton Pier 是一個由沙灘向海中央延伸的木造碼頭, 上面有隔成一間間的遊樂場和賣熱狗咖啡的速食商店, 這時節的遊樂場和商店都停止營業, 倒是有ㄧ家速食店還開著門等待稀少的遊客上門. 攝氏 5 度以下的碼頭是沒法停留太久的, 但是既然來了我們就上去繞一圈, 然後趕緊下來. 因為天色漸暗, 空氣也越來越冷冽. 英國的冬天真的不適合到戶外遊玩.

我們匆匆結束 Brighton 的行程, 搭火車趕回倫敦一家民宿過夜. 回到倫敦時天色已晚, 我們經過大笨鐘附近看到夜色中的倫敦眼 (London Eye), 幾次來倫敦都是白天, 夜晚燈火通明的倫敦市區街景還是第一次看見. 也忍不住多駐足一會兒.


我們住在ㄧ家名為 PaPa House 的 B&B, 是一位七十幾歲在義大利出生的老爺爺 PaPa 經營的. 他年輕時就來到英國, 身邊並無其他親人, 這房子是他唯一的財產, 平日靠出租幾個房間給遊客維生. 這房子位置偏僻, 沒有明顯招牌, 但收費比一般民宿少一半 (含早餐每人每晚才收12英鎊). 來這兒住宿的多半是透過中港台三地的學生口耳相傳介紹來的.

PaPa 雖然是個子瘦小的老爺爺, 但身體還算硬朗, 晚上他喜歡待在廚房和房客們邊看電視邊聊天, 房客要藉用廚房煮宵夜的話都可以自由使用, 他也會提醒房客浴室的洗髮精, 沐浴乳, 甚至隱形眼鏡藥水都可以盡量使用, 因為那些都是學生們留下來的. 果真浴室一堆瓶瓶罐罐很多是台灣常見的牌子.

冬天的房客不多, 只有我們三位喜歡煮泡麵的台灣學生和他在廚房聊天, 他說夏天住宿的學生多時, 他還會讓出自己住的房間給學生, 跑去住樓梯間的儲藏室. 我們好奇的到和廁所一樣小的儲藏室看了看, 很懷疑他是怎麼睡進去的. 我們和 PaPa 聊的相當愉快, 隔天早上要離開時他還少收我們每個人一英鎊, 他說很喜歡我們幾個學生, 所以少收一點.

這一天上午的行程是聖保羅大教堂, 然後預計到中國城去尋找我們很想念的叉燒包. 如果時間充裕, 會再到 Burberry 工廠看看, 聽說是在倫敦某處, 我們其中一位同學已打聽到位置, 會視剩餘的時間決定是否過去看.

下集 >>

6/04/2008

英國-巴斯(Bath)- 下集

>> 承接 [上集]

這一天我們起個大早吃完B&B準備的豐盛早餐就前往Bath Abbey廣場集合, 9:00出發. 這是ㄧ台15人坐的小巴士, 配一個司機和導遊, 小團人數不多, 可以減少集合的時間. 通常導遊會在行車途中介紹下一個景點, 下車後告訴團員可行動區域或參觀地點, 然後各自散開在幾點鐘以前回到原地上車. 參加tour的好處是不須打理交通問題, 尤其是城外交通不便的地區. 缺點是意猶未盡就必須趕回來集合.

今天第一個行程是Stonehenge (史前巨石群), 它在一個小丘陵上, 入口處門牌寫著: 已經有5000年歷史的巨石群, 是英國最重要也是當今世上獨特的史前文化遺跡. 據說石頭排列的位置與太陽日照陰影有關, 其中一個石塊會在夏至這天與太陽陰影排成一直線. 推測那個時代應該運用很多人力以木材逐層堆疊搭建起石群. 石塊很大, 尤其在二塊高聳的石頭上方, 還要橫放一塊堆成ㄇ字型更是不容易. 能歷經幾千年而不倒, 這樣的擺放技術顯示出古人高超的智慧.

石群矗立在廣闊的山丘上, 四周除了草原, 還可以看見遠處的羊群. 從入口處到巨石群沿路拉起一條繩索, 遊客依照動線環繞和拍照, 無法進到石群中央近觀觸摸. 曾有人猜測巨石群是古人為某種宗教儀式建造; 也有人猜是外星人到此一遊留下的印記; 最近報紙報導最新的研究: 推測是當時村民為紀念先人建立的墓碑, 因為附近發現了遠古時代上百位村民埋葬的遺跡.

離開史前巨石群我們前往下一個景點Avebury, 途中經過Silbure Hill, 曾在書中看到關於這個土丘的介紹, 大約西元前4800年由人工建造的土石小山, 建造的目的和作用至今仍是個謎, 因為四周都是平坦的農地, 這半圓形的隆起顯得格外醒目. 我們的巴士並沒有在這裡停留, 只能從透過車窗在快速行進中暼見這座小土丘.

不久又經過Cherhill White Horse的白馬地景, 據說是約300年前, 村民用類似粉筆的粉末在平坦的綠色山腰繪製的地景藝術, 沿途經過的不只這座白馬, 還看見其他體型纖瘦飛奔形狀的白馬, 也有人物造型的圖樣, 想必這裡的村民擁有很強的創作意念吧! 利用地形製作特殊的鄉村景觀.

Avebury這個小村莊外圍也環繞著巨石群稱為Avebury Stone Circles, 因為較少被媒體披露, 名氣不似Stonehenge的大. 但這裡的巨石建造歷史說是比Stonehenge早了1000年, 而且分佈範圍廣闊, 整個村莊外圍都是, 石塊沒有繩索圍繞, 可以靠近觸摸. 村裡面有英國傳統的農舍建築 Cottage, 長的像香菇傘的黑灰色屋頂及鑲著木條的乳白色外牆, 外型很討喜, 在莎士比亞故居也有相同的農舍. 繞過巨石, 我們爬上外圍山丘從遠處欣賞這些石群和村莊.

中午我們在ㄧ棟由石塊砌成的小旅館吃飯, 這旅館門外排放了幾張桌子和長條板凳, 外牆和台階裝飾著盛開的盆景花卉, 這兒應該是遊客晚上出來喝酒聊天的場地! 裡頭的裝潢也別具風味, 中間是長桌板凳, 牆壁四周吊掛飾品和布簾. 因為是三合院, 餐桌依照空間安排成一間一間的, 不禁好奇的穿越每一間的走廊參觀一下.

吃過中飯, 我們到一個名為Lacock的小鎮, 這小鎮是13~18世紀建造, 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原貌沒有太大改變, 所以來這裡會有走進中世紀英國的感覺, 這兒也是BBC電視節目 "傲慢與偏見" 和電影 "哈利波特" 的場景. 我們沿著街道散歩參觀這古樸風味的老鎮, 路上看見幾位白髮老人坐在門外的長椅吃冰淇淋, 讓我們也忍不住去買來吃.

最後ㄧ站是Castle Combe, 也是充滿古樸風味的小村莊, 說是英國最美麗的村莊之ㄧ, 經常有人來拍照取景. 整條街道望過去都是石塊建造的小屋, 利用自由活動時間, 我們到村莊裡面參觀, 這村莊清一色的古建築, 當我們走到最後一條彎路上看見一棟名為 Manor House Hotel 的旅館時非常驚訝, 這是一座擁有廣大庭院和小橋流水的美麗旅館. 主體建築和村莊的石塊牆面類似, 若大的庭院有種詩意盎然的氣氛, 其實比較像私人渡假別墅, 景緻比外面街道更優美, 如果不是時間有限, 真想走近去瞧瞧. 後來才知道這地名Castle是因曾經有個城堡建在這兒, 現在已經不存在, 但原來的城堡被重建成今日的Hotel.

結束這一天的行程回到Bath, 隔天預計搭中午的火車回去, 所以有ㄧ整個早上的時間再去逛Bath街道, 我終於買下看了很多次的蘇格蘭毛毯, 是咖啡和深藍色相間格子尼雙人被大小的毛毯, 後來就仰仗這條毯子渡過寒冷的冬夜.

這趟的tour團看到幾個雖然不是那麼響譽國際但是很具特色的景觀, 奇怪的是時代變遷似乎沒有對這些地方帶來什麼改變, 他們依然用原來的方式自在的生活著, 也不會因此被貼上落後或貧窮的標籤, 反而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也反映出村民對自身生活的自信, 不想為改變而改變, 整個村莊沒有人拆掉舊屋改建新樓房, 這樣的街景在台灣不知道哪裡能看得到?

4/30/2008

英國-巴斯(Bath)-上集

正式開學前一週我們選擇去Bath (巴斯), 那時候已經去過不少地方, 較遠的北邊不說, 如倫敦, 劍橋, 愛丁堡, 莎士比亞故居, 諾丁罕, 伯明罕都去過, 所以這一次的地點選擇著實考慮很久. 同學Joe翻著從台灣帶去的旅遊書籍, 找到一個大家都覺得不錯的地方 - 史前巨石群 (Stonehenge).

我們有幾天的空檔, 不會只是看巨石, 附近的景點都包含到這次的行程中, 例如Bath Spa (羅馬浴池), Bath Abbey (巴斯修道院) 及周邊的鄉村地景風光. 看巨石群要從Bath開始, 因為巨石矗立在Bath郊外很空曠的地方, 火車沒有直接到達, 所以我們要先坐火車到Bath, 在當地停留一天才去看巨石群. Bath 在倫敦西邊約1.5小時的火車車程, 但我們是從中部下去的, 需要轉火車, 來回耗費不少交通時間.


Bath是很有休閒度假風味的城鎮, 第一眼看有點像愛丁堡, 街道都是米黃色的建築, 但坡度沒愛丁堡那麼陡, 牆壁也沒那麼厚實 (愛丁堡是銅牆鐵壁的軍事堡壘). 這一天天氣很好, 下火車找到住宿的B&B, 放好行李就出去閒逛. 因為我們到達的時間是下午3多點鐘, 回到市區已經是5點鐘, 很多商店都打烊了, 我們只好沿著街道看著大門深鎖的櫥窗走著..., 然後停在ㄧ間印度料理餐館前看著他們的Menu.

向來我們出外旅遊對吃都很儉省, 像是買麵包, 吃麥當勞, 披薩或泡麵等, 但是這一天ㄧ位同學突發奇想, 認為我們來英國二個多月也沒吃過比較像樣的餐廳, 今天就慰勞自己一次走進去瞧個明白. 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在英國到處都看得到皮膚比較黝黑個子比較小的印度人和印度餐館. 現在英國看到的印度人多半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


進去是金金亮亮鋪著印度紋理地毯的寬敞餐廳, 有個穿印度服裝的waiter親切的走過來招呼, 門口的Menu有看沒懂, 他詢問我們的人數和預算之後就給我們一張Menu, Menu上沒有標示價格, 但他向我們表示應該不會超過預算太多, 可以放心點! 我們就看著類別各點一, 二樣, 因為不知道是怎樣的印度菜, 只知道應該都加上咖哩, 黏黏糊糊的, 就隨便點了幾樣. 果不其然! 雖然刻意挑了不同類別, 但每一樣看起來就差不多是黃黃的, 稠稠的, 但吃起來味道是有差異的. 印度菜使用的香料種類有像咖哩那類粉末狀的, 也有像胡椒般顆粒狀的, 還有迷迭香這種乾燥香藥草類, 林林總總有20~30種之多, 我是從印度室友的廚房櫃子看到的, 一小罐一小罐的排滿整個儲櫃, 真不是蓋的, 印度料理使用的香料數量絕對遠超過中國料理. 但是他們的煮法卻都很類似, 用好幾種香料混著食材 (米飯, 雞肉等) 不停的攪伴煮到十分爛.

這是我們到英國二個多月來最奢華的一餐, 所以邊吃邊拍照, 味道還可以,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具全, 印度菜在 "色" 這一項就很弱了. ㄧ直擔心帳單會不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結果還好, 每個人約13英磅 (當時台幣大約七百多塊). 於是滿意的走出餐廳回B&B結束這第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從B&B老板口中打聽到要參觀巨石群可以參加一天來回的tour行程, 除了巨石群還會繞一下周圍很特殊的鄉村景觀, 我們欣然接受老板建議決定參加這個團. 於是報名了隔天出發的團. 這一天就先到市區參觀Bath Spa, 羅馬時期建造的天然溫泉浴池, 中央是面積最大的露天大浴池,後面有幾個比較小的個人池, 四周還有ㄧ間ㄧ間的沖澡室, 這浴池是西元一世紀建造, 後來埋藏地底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挖掘出來, 整體建築結構仍保持相當完整, 目前只提供遊客觀光.


Bath Abbey位在羅馬浴池旁, 是外觀保持很潔白的教堂, 很多市區的教堂外觀可能歷經戰火, 也可能是汽車油煙等因素, 外牆總有塗上一層煙灰的感覺, 但是Bath Abbey仍是明亮的乳黃色, 正面兩邊有個像天梯造型的雕刻, 幾個小天使在攀爬天梯, 小天使的動作各不相同, 有努力向上爬的, 有往下看的, 也有倒掛快掉下來的, 很有趣也很特殊的雕刻, 多數教堂牆面的雕刻是比較嚴肅的聖彼得和聖保羅雕像, 或者是當時的國王雕像.

教堂理面的彩繪玻璃及屋頂雕刻和其他教堂差異不大, 只是這教堂的地板都是一塊塊刻著人名和時間的墓碑, 它只是拿墓碑當地磚還是人也埋在底下? 其實可能是後者. 西方沒聽說有揀骨的, 埋了就一直長眠下去, 有幾片牆面也是墓碑造型. 以前參觀過羅馬的聖彼德大教堂, 裡面也有一面牆封存歷代地位較高的教宗或主教的遺體, 倫敦西敏寺也停放不少英國歷代國王及王后棺槨, 當然不是每個教堂都這樣, 但是從外觀很難分辨.


教堂和浴池前有個廣場, 廣場有幾排長椅供路人坐下來休憩, 這樣的地方當然可以欣賞到悠揚的小提琴聲, 廣場四周是賣藝品的商店, 少不了要一間一間進去看. 這是最熱鬧的市區中心, 又看見我在愛丁堡很喜歡但是沒買的蘇格蘭毛毯 - 雙人被大小的格子尼毛毯, 很猶豫啊! 當然不能現在買然後拎著到處走, 等回程再來看吧!

中午我們經過一家現烤肉餅店, 鬆餅皮裡面包碎肉或薯泥, 蔬菜等, 外型像個大水餃, 有各種口味的烤餅, 很好吃的樣子, 一個才1~2英磅, 我們每個人都買一個當午餐吃, 原以為只有Bath這地方有這種東西, 後來回學校在市場附近也發現一家這種餅店, 經常去買來吃.


下午我們從教堂前廣場沿著街道去參觀The Royal Crescent, 這是18世紀建造約30間房子圍成半圓形狀的排樓, 現在是一般人家的住所, 只能從外面看這棟建築設計, 排樓前是草皮廣場. 在前往的路上一直有很不錯的商店可以進去看, 例如設計簡約的北歐風格廚房用品, 有趣的西洋棋盤組, 陶瓷, 水晶玻璃等藝品店.


途中經過一個百花盛開的公園, 有幾棵長著不知名鮮紅果子的樹, 英國常見到這類長著小果子的樹或灌木, 像藍苺, 蔓越莓等都是. 春天時我們學校附近的人行道上滿是從櫻花樹上掉下來的綠色小櫻桃, 據說這種櫻桃品種酸澀, 沒有人會去採, 只好任由它掉落. 春末夏初英國盛產櫻桃(一磅重約1.5英鎊), 幾乎每次去市場都會買, 櫻桃不好保存, 在台灣買太貴, 在英國索性吃個夠.

這一天的時間就在很自由輕鬆的閒逛中度過, 隔天要看神秘巨石群了.

[ 下集 ] 待續 >

9/16/2007

諾丁罕 - Nottingham

諾丁罕(Nottingham)是英國中部靠近東邊的小城鎮, 離我們學校很近, 往北坐半小時的火車就可以到達, 是我在英國第一個開始旅遊的城市. 這個城鎮除了一座城堡Nottingham Castle, 還有一位傳奇人物羅賓漢(Robin Hood)曾住在這裡而聞名. 羅賓漢是英國12世紀傳說中的劍客, 在Nottingham一處森林裡出沒, 和他的夥伴一起劫富濟貧. 凱文科斯納曾經演過片名"俠盜王子羅賓漢", 就是這個故事改編的.

去諾丁罕是到英國上Precession Course時, 班上一位女同學的提議, 她已經去過一次, 自告奮勇要帶我們幾個"沒出過遠門"的人去一趟. 這是來英國之後第一次的外地旅遊, 也是第一次搭這裡的火車, 所以不管好不好玩, 對我們來說都很新鮮. 六個台灣學生約一約, 利用週末假期就出發了.

Nottingham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行程, 目標只有Nottingham Castle. 下火車往前方小山的方向走約20分鐘就可以看見前門兩側圓鼓鼓的城堡大門. 沿途有看起來造型不錯的房子和酒吧, 都覺得有趣. 當然後來這些房子看多了也還好而已. 這個城堡和羅賓漢沒有直接關係, 只是17世紀一位爵士在當地小山上建造的城堡. 目前是Nottingham的市立美術館, 裡面收藏和展示為數不少的銀器, 玻璃, 陶器, 瓷器和畫作.



我們從裡面逛起, 比較傳統的是藍底白色浮雕的器皿, 還有壁面很薄的骨瓷餐具, 聽說是加入動物的骨粉讓瓷器產生半透明感, 給人輕巧但是易碎的感覺. 其他是人物造型的瓷器雕塑. 一家歷史悠久知名的Wedgwood工廠還有在生產這些陶瓷藝品(Wedgwood工廠離這裡很近). 參觀完所有館藏, 出口處有個空間很大的咖啡廳賣飲料甜點. 我們在裡面各叫了一份下午茶當午餐吃, 是很一般的紅茶, 鬆餅和三明治, 份量不多就要好幾英磅, 當下認為這樣的餐點以後自備就好, 錢要花在可以到更多地方的旅遊. 坐著休息一會兒才出去外面的庭院走走.

外面是很大面積的草皮和修剪過造型的花草樹木, 有幾個小孩在騎單車, 大人就坐在草皮上享受日光浴. 院子有一座羅賓漢的銅像, 大家都擠過去和它拍照. 從周圍的矮牆上可以俯瞰整個市區. 我們也在這庭院中小坐一下就離開城堡往市區方向走. 途中經過一家羅賓漢玩具專賣店, 有衣帽, 弓箭, 玩偶等. 這城鎮比我們那個小鎮大了些, 因為時間還早, 就留下來閒逛殺時間. 從這之後到正式開學大約一個半月時間, 每週都會討論週末要到那裡玩. 因為大家都知道開學後的功課很緊, 此時不玩更待何時?


附錄: 初到英國

剛到英國人生地不熟的, 記得第一天下飛機坐車到學校宿舍之後, 先簡單整理好行李就覺得很累, 整棟宿舍因為暑假, 大白天也出奇的安靜, 有點擔心這麼大一棟宿舍只有我一個人住! 我7月初就先來上二個月的Precession Course, 主要是語文和論文寫作的課, 週一開始上課我週六就到了, 想多二天可以打理生活起居用品, 但是我連市區在那個方向都搞不清楚. 一切都在混沌之中, 又經歷從台灣到英國倫敦再到中部這個學校的舟車勞頓, 想先睡個午覺精神好點再說. 不知睡了多久, 昏昏沉沉的聽見有人輕聲敲門, 我想這裡又沒人認識我, 可能是敲隔壁的, 正好睡, 不太想理. 但是外面的人實在敲很久, 確定是在敲我的門, 只好起來看看到底是誰? 一開門對方就說Sorry! 敲錯門了. 是個台灣男孩(聽口音就知道了)! 他轉身再到隔壁門去敲. 我關上門就聽見隔壁對話的聲音, 一男一女, 看來已經有其他人住進來. 但是我還是很想睡, 又回去繼續睡, 晚上就仰賴我帶來的餅乾裹腹.

隔天一早起來實在太無聊, 雖然我帶了一台Notebook, 但是這宿舍並沒有網路. 悶了整整一天, 決定要出門尋找附近可以買到生活用品的"市區", 一路用我當時的"菜英文"詢問"City Center"的方向, 穿越若大的校區, 一個公園和好幾條馬路才找到市區. 先買了吹風機, 臉盆, 衣架, 麵包, 果醬等比較急用的東西回來, 還有一本"本市地圖". 看地圖才知道今天走的是遠路, 可以從學校另一個方向走比較近, 也大略知道整個城鎮的行走路線. 但回來的時候就看見有個大眼睛的女生搬進來, 東方臉孔, 我問她是台灣人嗎? 她說是的, 剛到. 不久又有另一個女孩來. 於是這個宿舍開始熱鬧起來, 當天中午和晚上我們都在廚房一起分享食物和準備吃的, 包括那個敲錯門的男孩和他的女朋友, 他們一起來英國唸書, 出去忘了記房號才會敲錯門. 有人貢獻出康寶濃湯, 這時才明白這東西好用又不占空間, 為什麼沒想到過要帶來? 還有人從行李中取出一台大同電鍋, 肉鬆, 香菇, 八角, 雞湯塊等, 真是厲害, 我只想到要帶一組碗筷來吃泡麵說! 晚上吃飽飯就開始串門子, 看看大家還帶了什麼神奇寶貝過來, 無聊的日子一天就結束.

之後陸陸續續來了幾個台灣學生一起上課, 這些人就是後來每逢假日一起出遊的遊伴. 但是我們並不是都住在同一棟宿舍, 後來才知道我們最先住的那棟是離學校警衛室最近的一棟, 週六週日各宿舍管理員都休假, 我們幾個週末到的學生就暫時被領到同一棟去, 隔沒兩天就通知要搬到各自"暑期"的宿舍. 我們學校的宿舍是一人一間臥室, 但是衛浴和廚房共用, 暑期住的是比較新設備比較好的宿舍. 但是9月正式開學還要重新電腦抽籤再搬一次. 這是學校的政策, 為了公平起見. 不幸的是我開學抽到的那棟離學校很遠, 走路要20幾分鐘, 設備簡陋隔音又差, 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公共浴室只有浴缸沒有蓮蓬頭. 只住了一個星期就決定另外找房子.

後來找到一棟離學校很近, 圖書館就在對面的私人學生宿舍, 這棟宿舍只有本校學生身份的人才可以租, 只差在是校外人士經營, 不用抽籤, 還有電話撥接網路(當時我們學校的宿舍都沒有網路, 之後聽說有了), 設備不錯, 只是貴了些, 但我認為值得. 開學之後就經常泡在圖書館, 對我後來的優秀成績有很重要的影響. 短短二個月暑假就搬了4次宿舍, 隨著東西越買越多就搬的越累, 最後二次搬家乾脆叫來一台計程車給點小費幫忙搬, 塞了一車滿滿快塞不下去. 搬家很累, 之後到回台灣前就沒再搬過了.

我們的課從每天早上10點上到下午4:30, 市區的商店都只營業到5:30或6點就關門. 所以最初幾個假日大家都忙著上街採購食品, 衣物, 寢具, 餐具, 廚房和衛浴用品. 還要忙著開銀行戶頭, 買手機門號, 電話卡的事情. 這期間大家都會提供資訊互通有無, 例如那裡賣的便宜, 那些東西好吃(超市很多東西不知道怎麼吃? 好不好吃?) 開戶要準備那些證件, 買手機門號大家都買Vodaphone, 就不要去買別家門號, 因為英國的通話費貴, 網內互打比較便宜, 網外的就沒人要打給你,… 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消息靈通些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為了這些生活瑣事忙了快一個月, 等到第二個月把一切搞定比較不忙的時候, 才開始我們各地的旅遊計劃.

9/02/2007

劍橋- Cambridge

劍橋是英國東南邊ㄧ座小城, 因為最高學府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在此而聞名. 有條小河Cam River穿越此城鎮, 中國人對這個地方熟悉可能是因為徐志摩一首"再別康橋"(他把Cambridge翻譯成康橋). "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2000年台灣公視有一部非常感人細膩的影集"人間四月天", 由黃磊, 周迅飾演徐志摩和林徽音, 就在國王學院後院的康河邊譜出一生難忘的愛情故事. 劍橋大學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學校, 百年前的景象和現在應該相差無幾. 來這裡除了感受最高學府的風氣, 也可以依照影片中的故事情節追尋一代文豪與才女的足跡.

依照往例, 我們搭火車前來, 一共6個人. 記得搭的是Midland Mainline, 這一趟火車發生一件有趣的事. 火車上的洗手間可能考慮有障礙人士的使用, 門做的很大, 呈半圓型以3個按鈕開啟/關閉/鎖上自動門 (英國火車有很多家, 不確定是否每一家都一樣), 同行的同學由於不太了解門鈕開關, 上到一半突然感覺屁股一陣涼, 原來她沒按上鎖, 外面有人要進來, 一按門鈕門就完全打開, 一覽無遺, 同學說那個人(還是位男士)也愣住了, 然後一直道歉I’m sorry! I’m sorry! 我的同學趕快穿好衣服就衝出來, 回座位後描述當時情景, 我們都快笑翻了, 只好安慰她反正這裡也沒人認識她, 說不定那個人的驚嚇程度比她還大! 當然, 之後我們去的都會先確定門已經鎖好了.

下火車順著馬路的方向往劍橋走, 碰巧遇見有對新人在教堂前拍照, 幾位伴娘與花童穿著水藍色禮服在門口準備唱詩歌迎接新人的樣子, 他們的婚禮看起來是很簡單隆重的.

劍橋大學自13世紀創校, 總共有31所學院, 最知名的應該是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和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有幾個學院緊鄰康河而建, 每個依河而建的學院都有一座小橋連接對岸. 河上不時有遊客經過, 大多數的船是狹長型的木舟由船夫撐著長篙緩緩來回穿梭. 我們來的時間正值暑假, 沒有什麼學生, 遊客倒是很多, 學院一樓的中庭, 後院, 走廊都會開放參觀, 但是每所學院都要買門票才能進去.

首先參觀的是皇后學院. 這座學院是15世紀亨利六世皇后和愛德華四世皇后前後二位皇后所捐贈建造的, 牆面是用木條和水泥夾雜而建, 和莎士比亞故居看見的很像,中庭上方有”日晷”, 是按照天文與數學計算方式用影格指示月日時和夏至春秋分. 是這個學院的特色之一. 第二個特色是學院後方橫跨康河的"數學橋", 據說是首座不用螺絲釘建造的橋樑, 以一根根木樁交錯搭建的, 但是現在看到的是仿造原來樣子重建過的. 走進學院裡面會經過一個漆著淡黃色有拱形門窗的長廊, 牆壁和地板映照著從窗外透進來的光影, 有一種簡約的層次美感, 中庭內外也種植不少玫瑰和各種草花植物.

皇后學院隔壁就是國王學院, 是國王亨利六世指示名匠建造, 從正門進去右手邊是"國王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外牆的尖塔圓柱雕工細緻, 裡面的天花板則是金黃色扇形的條狀紋路交錯而成, 兩邊一長排的窗戶用大片彩繪玻璃做裝飾, 地板是幾何形狀的黑色白色大理石材質, 從裡到外名副其實的呈現出"國王"的氣派. 但是裡頭是不准拍照的, 想留念的可以在出口處購買導覽手冊. 國王學院外頭轉角處也有日晷, 但是只單純顯示時間. 學院中庭是ㄧ塊四方形草坪, 正中央是亨利六世的雕像,除了中庭草坪, 國王學院後方還有ㄧ個面積廣大的方形後院, 在這後院可以看見康河上手持長篙的船夫載客穿梭. 這就是"人間四月天"的場景了. 我們幾個人在這草坪留連片刻後繼續往可以乘船的碼頭前進.


街道上有好幾家手工藝品店賣可愛絨毛玩具, 陶磁藝品和瓷器餐盤等. 英國是很重視餐具使用的地方, 有很多設計精美價位從高到低都有的餐具組(高低是相對值, 英國除了從大陸東南亞進來的日常用品便宜外, 在當地生產製造的產品都不會便宜), 當地知名的品牌是Wedgwood, 工廠設在英國中部, 離我們學校不太遠, 一位女同學參訪之後狠心刷卡買下一組幾萬元的餐具, 說是將來結婚之後要用的. 回國時我們幾位台灣學生的行李採集體托運方式運回台灣, 她的餐具組就只能留下來用手小心的捧上飛機. 有時候會很佩服她勇於追求夢想的決心. 後來聽說她在台灣結婚, 不久移居美國, 應該已經實現她的夢想了!

走走逛逛的來到碼頭, 我們搭了一艘有船夫撐著長篙的小船, 在英國這種船只有在劍橋看到, 其他地方都是大型輪船居多, 河面窄淺也許是原因之一. 河的兩側都是學院, 路上會經過幾個橋, 比如和威尼斯同名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ts)), 威尼斯的嘆息橋是犯人從法庭往監獄時的嘆息, 這裡的嘆息橋是學生前往考場的嘆息. 另外還有廚房橋(Kitchen Bridge), 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和幾個不知名的橋. 當天下午天氣晴朗, 兩岸綠蔭垂柳, 水面波光粼粼, 是難得的片刻悠閒. 有時候前方的船會打在ㄧ起, 因為有遊客自己撐篙, 技術不太好.

下了船, 回程經過一座小巧可愛的圓頂教堂, 由於我們要搭的火車時間快到了, 沒什麼時間進去看, 只有在外頭拍個照, 後來才知道這種圓教堂是劍橋當地保留的古蹟之ㄧ. 但是我們最後幾乎是連走帶跑的趕到火車站. 通常這種一天來回的行程都很趕, 英國的火車可不是每個地方都像倫敦或伯明罕這種大城市有很密集的班次, 平均約2小時才有一班, 時間一定要先查清楚. 不然回去很可能是晚上11, 12點了.

英國治安雖然普遍比其它西歐國家好, 但是深夜走在路上被騷擾, 搶錢的情況也常聽見. 我們住的地方不是人口密集的城鎮, 還是有一段偏僻的路要走. 如果真的回來晚了, 都會從下火車的車站叫計程車回去, 英國的計程車牌照都經過嚴格審核, 包括司機的品性和過去的紀錄等, 牌照得來不易, 所以英國的計程車是可以比較放心的坐, 很貴就是. 不過這種錢就不能省了, 安全第一.

註:
英國的火車車廂高度與月台同高, 當火車停好車門打開, 與月台的接縫是很緊密的, 比較像台北市捷運, 旅客可以很方便的推大行李箱, 腳踏車或輪椅進出. 月台間的地下道也像地下停車場那樣是平坦無階梯式的. 我因為搭火車上下班, 發覺台灣的火車不管自強, 莒光或復興號, 車廂與月台間總有半步的高度和寬度差距, 車門窄小外, 還做了二, 三階的階梯, 對行動遲緩的老人和小孩上下車時造成極大不便, 更別提有障礙人士. 不知道誰能回答台鐵的車廂爲什麼不能和月台等高, 車廂內爲什麼還需要階梯?

還有, 大多數火車站也只提供階梯式的天橋或地下道穿越月台, 直到去年才看見新竹火車站裝起電梯. 曾在電車(現在稱區間車, 門比較大)遇見有位坐輪椅的人要經由站務人員協助, 用厚木板在月台和車廂間搭起斜斜的木橋推輪椅上車, 下車再用相同方式推下來, 但他們是怎麼從第一月台跨到第二月台就很納悶了! 只能搖頭, 台灣有障礙人士的障礙真的很大! 應該請所有鐵路局的人推著大行李或輪椅搭一趟火車實際體驗一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