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07
違反網頁設計原則的前十大要項
Jakob在2003年11月useit.com發表這篇文章, 雖然經過3年多, 仍然認為是很值得推薦給網站設計人員的文章, 以下只有選擇性的做重點翻譯, 如果方便的話, 還是希望到他的網站看更詳細的說明.
Jakob針對一些已知的使用性原則, 提出設計人員最常違反的前十項. (從文意來看, Jakob認為大部份的網站使用性設計專家都應該讀過他的書, 但是錯誤還是照樣出現, 所以他有必要一一指出來改善. )
1. 強調你的網站為使用者提供什麼價值? 你的服務和主要競爭者有什麼區別?
這是首頁設計最重要但也是最少人遵循的. 網站很糟糕的一點是沒有明確的說出要提供給使用者什麼, 導致顧客對網站只留下一點點印象而已. 而這些說明也應該要寫在搜尋引擎可以找到的地方, 例如title和metadata.
2. 使用彈性寬度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首頁大小
不需要為那一種固定寬度爭辯, 不能假設每個人的螢幕寬度都是800像素: 那對某些使用者來說太大, 對其他的使用者來說又太小. (這一點可以參看”最大寬度與最小寬度網頁設定”一文, 最大寬度設定仍然保留某種程度的彈性寬度: 1024寬度以下為彈性寬度, 但不超出1024寬度)
3. 用顏色區分已點選及未點選的連結
知道”你到過哪裡”是所有導覽設計中, 三個基本要求的一個. (另外二個是”我現在在哪裡?”和”我能夠去哪裡?”) 請讓已點選及未點選的連結用不同顏色顯示, 違反這一條原則對年長的使用者特別不利.
4. 用圖像展現真實內容, 而不是只為了裝飾首頁
不相關的圖像會將使用者的注意力從重要內容中分散出去. 使用者不會因為首頁有個正在微笑的女士就認為你的產品可以讓他們感到愉快. 展示真正的產品照片會比較好.
5. 用一句話明確簡述這個網站或公司是做什麼的
我們最近研究人們如何使用網站上”關於我們” 的資訊, 但是大部份的人還是無法從中發掘這個網站成立的目的是什麼. 建議將slogan(口號)用圖形方式顯示在logo旁邊 – 這是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地方. 然後在人們容易看見的內容區域再加一段文字格式的說明.
6. 將最新議題放在容易被接觸的首頁
通常使用者會記住在首頁看過的有趣的內容, 但是卻永遠不會記得他們在次頁看過的. 建議首頁的最新議題應該有ㄧ個歷史檔案連結, 方便使用者找尋曾經讀過的文章.
7. 在視窗標題加上簡短的網站說明
這一點在搜尋引擎的能見度上很重要, 對網路行銷來說, 何不善用這項不花什麼錢的優勢?
8. 不需用標題標示出搜尋區塊; 用文字輸入區右邊的”搜尋”按鈕代替
如果已經有個叫”搜尋”的按鈕在右邊的話, 就沒理由再去標示這個搜尋區塊. 互動設計”少即是多”的原則告訴我們, 多餘的元素會分散使用者對重點的注意力和降低對介面的理解能力. 換句話說, 需要思考的越少, 人們就越容易了解那是什麼. (無障礙網頁設計要求應該標示label, 這是為有障礙人士考慮的使用性)
9. 在股票行情中, 標示出變動百分比, 而不只是標示利得或損失
這項原則只適用於提供股票行情或投資訊息網站. 一般是幫助使用者了解相關的重大改變及其重要性. (類似的原則適用於其他統計資料的變化) 股價增加$0.75對起始價格是$8(巨幅攀升9%)和起始價格是$60(緩增1%)的意義不同.
10. 首頁裡面不要再有一個連到首頁的連結
這種連結導致3 種問題:
1. 如果按了它並連到目前網頁是很浪費使用者的時間.
2. 這樣的連結會讓使用者質疑他們現在是在那個位置.
3. 如果使用者跟隨著這沒作用的連結, 他們會對新的位址感到混淆, 特別是這個頁面只是捲回頁面上方.
首頁有個回首頁的連結是起因於導覽列中包含了”回首頁”的選項. 這很好, 但是應該取消這個目前所在頁面的連結狀態並且用一種方式強調出目前所在的位置.
(對用程式產生的網站來說, 會希望首頁和內頁的GUI設計都採用同一個版式, 如果要達到這點要求就要讓首頁和其他內頁的版式分開, 也就是讓首頁的”回首頁”選項不顯示或者取消連結狀態, 程式工程師一般不太喜歡這種多工的建議)
Jakob 有一本書”Homepage Usability: 50 Websites Deconstructed”, 書中詳列113條首頁使用性設計的指導原則, 2001年出版, 台灣曾出過中文版, 現在似乎找不到了, 但是博客來網站有英文版可以購買.
這本書在英國唸書時曾在學校圖書館借來看, 是寫網頁設計論文的學生必參考的書, 書裡面有50個企業或商務網站的範例解析(這部份so so), 那113條指導原則就條列在書本最前面幾頁, 還有ㄧ部分是網頁UI配置調查分析, 這兩部分是最有可看性的, 即使已經出版很多年, 那些原則還是適用在目前的網站, 有興趣的人可以問問上奇出版社還有沒有庫存?
3/25/2007
英國-湖區 (Windermere & Grassmere) -上集
先從第一次去的Windermere和Grassmere兩個湖介紹起. 整個行程為5天4夜.
成員(在英國認識的台灣學生): Eagle & Sandy (couple): Marketing, Joe: Product Design, Sara and Jane: Multimedia Design
湖區位於英國中部, 有大大小小的湖和1000公尺左右的山(丘陵)密佈在這個地區. Windermere湖是英國最大最狹長的湖, 從北到南約17公里長, 是湖區裡面最熱門的景點. 坐火車的話要在Windermere這個城市下車. 每次到達一個景點第一件事就是先到Information Center找好可以放行李以及晚上睡覺的地方, 歐洲地區的車站附近都會有這樣的旅遊諮詢中心(地區大的話還不只一個), 專門提供旅客查詢景點, 訂門票和訂旅館的服務.
B&B (Bread and Breakfast)是英國民宿的通稱, 提供早餐和住宿, 每人每晚約22~25英鎊, 價格比旅館便宜許多. B&B也有評等, 評等越好的會有越多A的牌子掛在門口(如AAA), 但是價格也會越高, 通常只要有A就還算乾淨舒適, 沒有A的就要碰運氣了. 大一點的民宿會有單人房, 雙人房, 3人房, 4人房, 甚至5人房的房間, 其中二天住進5人房, 3張單人床加1張雙人床, 我們一行剛好5個人,可以擠在同一間看電視吃泡麵和聊天聊到睡著. 這樣的機率可不高, 像中樂透一樣高興.
Windermere這城市位在Windermere湖中段地帶的東邊, 不直接靠湖岸, 但是有小徑穿過樹林通往西邊的湖岸, 往東邊的小山丘走同樣要穿越樹林, 從山上欣賞windermere的夜景, 這個時節的日落大約是晚上9點多, 所以晚餐之後還可以出去散散步, 湖岸邊和山上的夜景我們分在兩個晚上走過. 湖區的治安是不錯的, 晚上也看得到三三兩兩的遊客和我們ㄧ樣穿越樹林閒逛, 更何況我們有5個人, 人多好辦事就像這樣子. 湖區建築物的特色是用石板堆砌的房子或圍牆, 這樣的房子是倫敦或其他大城市看不到的.
往南走1.5公里是名為Bowness-on-Windermere(簡稱Bowness)的碼頭, 從這個碼頭坐輪船(Steamer) 往北可以到Ambleside再轉往Grassmere, 我們先往南到Lakeside, 從Lakeside轉搭蒸氣火車到Haverthwaite, 單趟約半小時車程. Haverthwaite這地方沒什麼特殊景點, 只是蒸氣火車的終點站, 重點是搭蒸汽火車. 所以吃個午餐稍做停留之後, 就搭下一班火車循原路回Bowness.
3/24/2007
Web Designer:網頁設計關鍵Idea
這本書是少見的將”設計的目的”和”內容資訊結構”納入網頁設計議題探討的一本書, 台灣目前常見的網頁設計書籍多半是軟體操作(如Dreamweaver, Flash, Photoshop等)或者類似”Web Design Index”--搜集網路上不錯的首頁畫面, 再按照色彩或產業類型分類, 印刷成精美的冊子, 書中沒有關於設計的說明或分析. 這樣的書在設計師缺乏靈感的時候, 提供一個迅速又方便的構想來源, 但是要提升設計功力, 治本的方式應該從技巧與思維兩方面進行.
熟悉軟體操作和網頁語言工具是必備的條件, 但是有了基本條件不代表可以做出好作品, 好的作品和設計的思維有關, 包括對設計標的物的觀察理解, 設計的想法和表達的方式等. 所以多看看書, 多看看好的設計作品, 多聽聽別人的想法, 多涉略各領域的知識是不錯的方式.
對設計來說天分也很重要, 大部分做設計的人都是喜歡設計或對設計有興趣, 但是喜歡不代表就有這方面的天分. 有天分加上後天努力一定會有很不錯的作品表現. 但如果只是想做喜歡的事, 並不求有什麼作品表現的話, 有沒有天分就不是那麼重要, 就看設計師對自我的期許到哪?
天极Yesky網站去年有ㄧ篇”蛻變與成長 訪問圖形圖像設計師-梁景紅Relen” 的專訪(繁體版), 分三篇談梁景紅的商業設計, 個人創作和書籍寫作, 還有幾篇很完整的試讀文章連結, 就不多做本書的介紹.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圖書簡介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引言:從哪裏開始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節選:視覺疲勞?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節選:衝破傳統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節選:固定與變化
《設計師談網頁設計思維》節選:互動問答
專訪中有很多梁景紅個人的插畫和logo設計作品, 可以看出她的色彩運用很豐富也很大膽, 想更進ㄧ步了解她的色彩運用, 可以參看另一篇不在本書範圍的文章連結 “電腦美術設計中的色彩表現” . 事實上, 梁景紅2006年3月還有ㄧ本在台灣出版的書 “專業網站設計與配色實例解析”, 算是”網頁設計關鍵Idea”的前身, 很多設計範例和說明是相同的, 但沒有這麼詳盡.
近來經常上大陸網站看設計網站, 有的是翻譯文章, 也有軟體教學範例, 還有設計作品介紹等, 資料豐富的程度是台灣網站看不到的, 目前大概只有”黑秀網–台灣設計師入口網”有這樣的雛型, 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也許和法令規範有關係, 大陸的規範比較寬鬆, 比較沒有顧忌, 對網頁內容豐富性有相當程度的助力.
剛開始看簡體字有點辛苦, 但是看多了辨識率自然會增加, 我就是個例子, 目前可以辨識的程度約80%, 對文章理解程度已經足夠, 剩下的就用猜的, 再不然就轉貼到Office 2003版的word有繁簡字轉換功能. 看英語網站也是條路, 但是對有語文障礙的人來說, 克服簡體文要比克服英文容易多了. 建議設計師們多到大陸的設計網站看看, 可以先從藍色理想網站開始, 從這個站可以連到更多其他的相關網站, 不妨試試!
3/18/2007
最大寬度與最小寬度網頁設定
根據useit .com 2006年7月調查, 1024螢幕寬度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 約佔60%, 800螢幕寬度的使用者約17%, 其餘的是1280(含)以上的大螢幕顯示器, 目前最佳螢幕解析為1024 x 768.
運用這兩項屬性有什麼好處呢? 先從各種螢幕寬度的使用探討:
1. 如果設定為1024寬度, 那麼800寬度的螢幕會出現橫向捲軸, 造成17%使用者的閱讀性不佳.
2. 如果設定為800寬度, 資料多的網頁無法將最重要的內容在不拉捲軸情況下完整顯示出來.
3. 如果設定為彈性寬度(內容隨螢幕大小延展), 當螢幕過寬時(如1280以上), 對以文字為主的網頁會有閱讀上的困難.
一般的網頁內容都是由左排到右, 當我們瀏覽網頁時, 眼球會隨文章寬度從左邊慢慢移到右邊, 折行時再將眼球移回左邊第一個字, 這時如果寬度拉太長, 容易發生找不到承接剛才那一行字的情況, 螢幕越寬問題越嚴重, 這也是為什麼實體的報章雜誌排版都會採用分欄排版的原因: 為了讓讀者的眼睛可以保持一個角度從上閱讀到下, 眼球不用左邊右邊轉來轉去.
可是限制寬度是否會讓買寬螢幕的人無法發揮寬螢幕的作用? 買大螢幕可能是看影音圖檔, 玩遊戲或者專業繪圖等原因的需求, 不是拿來讀會讓眼球轉來轉去的文章, 如果是這種情況, 恐怕讀不了幾行就會放棄, 不然就要手動將瀏覽器寬度拉窄一些.
所以最大寬度設定就派上用場了, 做法如下:
IE7和其他瀏覽器可以直接使用max-width與min-width, 但是顧慮還有多數人使用舊版的IE瀏覽器, 所以要在width再加上一行script語法 (或可到http://www.svendtofte.com/code/max_width_in_ie/ 參看說明)
針對IE6, 除了加script語法, 還需讓它的顯示模式轉為相容模式(請參考瀏覽器的顯示模式一文), 做法有4種 (svendtofte.com採用第4種作法, 我再加上第1, 2, 3種作法):
1. 網頁Doctype宣告上方已經有xml宣告 <?xml version="1.0" encoding="big5" ?>
2. 網頁不需要有xml宣告的可以加上一行註解, 如 <!-- force IE6 into quirks mode -->
3. 使用不加網址的宣告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4. 不加任何宣告(非web標準做法, 不建議採用)
最大寬度設定
以下範例將最大寬度設為950px/置中, 當螢幕大於950px的會以這個寬度顯示, 小於950的則以實際螢幕寬度顯示, 例如750寬度的內容自動以750寬度顯示, 不會出現橫向捲軸. 瀏灠器的畫面如下:
1280寬度螢幕(兩邊空白)
Css寫法如下:
<style>
body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0px;
margin: 0px;
width: 100%;
}
div {
margin: 20px auto;
border: red 2px solid;
max-width: 950px;
width: expressio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 950? "950px": "auto" );
}
</style>
html寫法如下:
<div>
<p>最大寬度測試網頁, 最大寬度測試網頁, …….</p>
</div>
最小寬度設定 (寫法與最大寬度相近)
以下範例將最小寬度設為780px/置中, 螢幕大於780px的話, 內容會隨螢幕寬度延展為滿版, 小於780的則以780寬度顯示, 並出現橫向捲軸, 瀏灠器的畫面如下:
1280寬度螢幕(滿版)
650寬度螢幕(產生橫向捲軸)
Css寫法如下:
<style>
body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0px;
margin: 0px;
width: 100%;
}
div {
margin: 20px auto;
border: red 2px solid;
min-width: 780px;
width: expressio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 780? "780px": "auto" );
}
</style>
html寫法如下:
<div>
<p>最小寬度測試網頁, 最小寬度測試網頁, …….</p>
</div>
最小寬度應用的時機可能是為了維持某些排版或內容呈現的完整性, 不希望隨螢幕縮小產生變動, ㄧ般來說, 最大寬度設定的需求會比較廣些.
3/11/2007
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
這本書不只談設計, 也談所有關於設計師的事, 包括設計師的特質, 如何找工作, 如何接案, 成立工作室, 面對客戶, 自我宣傳等, 最後ㄧ章是和幾位知名設計師的專訪. (本書所談的設計是指平面設計, 但其他領域的設計也同樣適用), 在這裡想討論的是所有設計師共通的問題: 設計師的特質和面對客戶, 以下是這二部份的重點摘要和個人的看法.
特質的部份:
設計師通常需要在作品中注入一些具備力量且可以獲得共鳴的要素, 所以必須留意週遭事物, 將觸角伸到設計以外的領域, 包括政治, 娛樂, 商業, 科技, 藝術, 體育活動等, 作者統稱這些為文化敏感度, 同時認為文化敏感度比軟體技巧和學歷重要, 他舉自己的公司為例: ㄧ個不懂中文的西方世界公司, 如果沒有學習了解香港在地文化, 又怎能做出富有意涵的作品?
除了文化敏感度與對各種事物的了解, 設計師還需要圓熟的溝通技巧, 不是口若懸河發表評論, 而是以客觀具說服力的方式, 有條理的解說自己的設計. 仔細聆聽客戶的觀點, 挖掘隱藏的線索和未言明的訊息, 然後再提出構想, 商討出共識. 此外也要避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客戶身上, 設計師總會忍不住將個人品味和想法放入作品, 因為喜歡才這麼做本身並沒有什麼錯, 但若跟客戶這麼說就錯了, 必須以切實的理由明確解釋為何如此設計, 別讓客戶感覺你是用客戶的錢在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面對客戶的部份:
「該怎麼做才能讓客戶不再修改我的作品?」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作品有瑕疵, 構思不周全, 執行有缺失, 客戶要求修改是必然的. 避免客戶干預好的設計作品, 唯一的辦法是在ㄧ開始就建立合宜的配合模式—在配合的關係中, 傾聽吸收客戶的觀點, 而態度表現上, 也能使客戶願意容許你有自己的看法. 作者引用Ian Anderson的觀點: 「客戶提供給我們的就像打散的拼圖, 客戶在創意方面如果無法給太多建議, 我們會覺得比較愉快, 因為如果他們的意見太多, 就有點像玩填字遊戲時, 有人站在背後幫你做答一樣. 我們希望客戶可以交給我們一個艱難的任務, 然後我們可以像藝術家一樣將作品展示出來, 並聽見他們的讚嘆: 「太好了! 比我們原本想像的還棒」. 當然也有客戶只想掌控ㄧ切, 這時候只有兩種選擇: 照做拿錢, 或放棄這個案子.
設計師也必須擁有虛心求教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才能知道自己何時犯錯, 才能避免犯了過度自信和高傲的毛病. 沒有比自認為永遠是對的, 更能代表二流設計師的特質.
時間也是ㄧ個基本要素, 提案時, 應該給客戶時間整理他的觀感, 不要要求對方一看到作品就立即回應. 客戶此刻並沒有以真正客觀的眼光看待作品, 而是在臆測他們設定的訴求對象看到提案後會有什麼反應, 因此保留一段時間, 比較能得出客觀的意見.
我的看法:
比較想提出來的是「客戶提供的意見」, 我贊同Ian Anderson的看法, 客戶提供太多想法雖然會有比較明確的設計方向, 但是對設計創意的表現也會有相對的限制和阻礙, 理想的狀況是客戶提供希望達成的目標和呈現的感覺, 例如表現活潑愉快的氣氛或者是表現嚴謹的專業形象等, 至於版面寬度, 色彩, 位置分配等則希望留給設計師做整體構思, 可以發揮的空間比較大. 當然這有某種程度的風險. 面對客戶時, 需要”觀察或感覺”客戶的類型, 再決定應該問到什麼程度. 基本上會先看客戶理解的程度? 懂得多的客戶可以談深入些, 甚至構思初步的想法做討論, 懂得少的客戶就別問太多, 我遇過800 或 1024螢幕寬度都弄不清楚的 (通常是主管級), 對畫面也沒什麼想法或概念, 其實我喜歡這種客戶, 都交給我就OK了!
當然客戶類型有很多種, 不是這麼容易區分, 需要以當時狀況判斷, 能問清楚問詳細是最保險的做法, 不過發揮的空間也會相對縮小.
3/10/2007
第21頁
這是李家同2006年的作品, 去年ㄧ位朋友推薦我看. 書的內容淺顯易懂, 用充滿關懷與親切自然的文字, 訴說許多溫暖發人深省的故事, 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閱讀.
書名「第21頁」出自書中第一篇故事: 一位教授在臨終前, 仍然記掛多年前育幼院的學生. 身旁的人動用所有關係, 終於將學生帶到教授病床前, 教授要他打開保存已久的課本, 翻到第二十一頁, 那是學生蹺課前教授為他上的最後一頁. 這位學生, 將這一課唸完之後, 教授即安詳離去.
本書分上下卷, 上卷是12篇散文, 有李家同對人的關懷很深的情感. 下卷是他對當今社會幾個現象的看法與讀書心得: 例如台灣的孩子ㄧ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裡, 不能想像世界為什麼會有悲慘的事情發生. 也因為不能體會人間悲苦, 所以造就了雖然沒有製造仇恨, 但卻冷漠的一群. 他引用德雷莎修女的話: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 而是漠不關心」, ...... 如果我們做了壞事, 當然應該懺悔, 如果我們沒有做壞事, 但也沒有做什麼好事, 我們也應該懺悔.
這本書的序寫的很好, 博客來網站有完整張貼, 轉貼如下, 不想看他書的, 至少, 這序一定要看完.
看完序之後, 很難不自我檢討: 不管有多麼優秀, 都應該謙虛待人, 如果優秀也是上天的恩賜, 不全然是自己的努力, 要感恩也要珍惜. 看完他的書, 也要檢討好事做的太少, 因為不是不知道世界有很多貧苦的人, 很多時候是不願意或假裝不知道......, 需要檢討!
-------------------------------------- 轉貼序文 ----------------------------------
羞愧與感恩(代序) 李家同
我從小就沒有自以為了不起的想法,這是因為我曾經看過很多厲害的人物,功課比我好的多的是,體育比我好的更是一把抓。我不但不會驕傲,反而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家。也因為如此,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以為幸福的感覺。
這種不覺得自己有多少幸福的時代,最後終於結束了當我到達了印度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看見了那麼多赤貧如洗的人,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我從此以後會一再地提醒自己有多麼幸福。我永遠忘不了的是一位十來歲的年輕乞丐,他常握住我的手不放,每次我離開垂死之家,都會回頭看他一眼,他也會揮手和我道別。我因此開始有了羞愧之情,因為我知道我會回到我舒適的家去,而他呢?他如能活著離開垂死之家,也只能回到他當初求乞的地點。我雖然年紀不小,但我仍有事業和前途可談。而他呢?他只有十幾歲,他已命中注定沒有前途了。
自從這次經驗以後,我開始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我發現我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稍有成就,完全是運氣好的緣故。如果我生長在非洲,或者印度非常貧困的家庭裡,我會有今天嗎?如果我生下來就是乞丐,不要說唸書了,我連吃飯都會有問題,極有可能的是我現在早已不在人世了。
自從去了一次垂死之家,回台灣以後,才發現台灣也有不少不幸的人。首先令我感到吃驚的是我國的失功能家庭非常之多,有的是父親不見了,有的是母親不見了,有的是爸爸長年被關在監獄裡,當然有更多的是爸爸酗酒,或者父親一直失業,以致於情緒很不穩定。在這種家庭生長的孩子,能有什麼前途呢?
我的父母一直給我一個溫暖的家,使我有一個可以唸書的環境,也使我遠離世界上很多的罪惡,可是我一直不覺得這些有什麼了不起,等到我看到了這麼多不幸的小孩子,我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多麼地幸福。
在我們的社會裡,也有不少家庭並非是不好的家庭,但是非常窮困,在我們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之下,貧困的小孩子是很可憐的,他們如果功課有不懂的地方,回家往往無人可問,他們的父母不能送他們去補習,不能替他們請家教,他們的功課怎麼能好起來呢?這些窮困的小孩子往往沒有錢買書看,和其他同學比起來,他們的文化刺激少得可憐。
我最近常常慶幸自己不是生長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有如此惡劣的生長環境,我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
也就是因為我自己知道有多麼的幸福,我最近常有羞愧之心。我總覺得我生活得如此之好,實在不是因為我很努力,而是因為我得天獨厚,家庭好,夠聰明,從小就不知道真正貧困的滋味,有這麼多好條件,當然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
羞愧之情使我常有「這可能是我」的想法,夜深人靜,我常想起在加爾各達垂死之家的那位年輕乞丐,而且也會想「我也可能是乞丐的」,看到在戰爭中喪生的無辜人民,每次看到窮困的小孩子,我也會想到「他就是我」,我就是這種心情之下,寫出「我的故事」的。「我的故事」裡的主角,經常提醒自己可能是一個不幸的人,這種不斷的提醒使他比較有慈悲心。大多數毫無慈悲心的人往往是對於周遭不幸的人毫不知情。有時我們不能責怪他們,在建中唸書的孩子,什麼題目都難不倒他們,他們又如何能想像有人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呢?在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也不可能知道有些孩子等於沒有爸爸媽媽,因為爸爸經常被關在監獄裡面,媽媽又已經離家出走了,收入豐富的電子工程師們當然也不知道有人經常找不到工作,既使找不到工作,收入也少的可憐。
我是學電腦科技的人,我們常講「虛擬實境」,有一部叫做「駭客任務」的電影,甚至形容人可以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情境之中而毫不知覺,我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實在應該使我們知道何謂貧困,何謂無家可歸,何謂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雖然這不容易,我們卻應該努力地想像貧困,無家可歸等等人類的苦難,唯有如此,我們才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羞愧之情也使我越來越有感恩之情,不是嗎?我何德何能,能在社會上立足?如果不是社會給了我一個好的生長環境,我一定一事無成的。
每天早上起床,就可以看到報紙,我當然應該感謝送報紙的人,他們必須好早就起床,才能使我們這些大爺們能夠在六點鐘時刻看到報紙。到了學校,發現大樓走廊裡地磚一塵不染,我知道這是因為一大早,有一位中年婦人每天將地磚拖洗一遍,她看到我一定會熱切地和我打招呼,有時,廁所裡沒有擦手紙或者洗手的乳液用完了,她一面補充,一面還表示歉意。我真的對她心存感激,因為我可以感受到她帶給我的溫暖。作為一位教授,我常常想,還好有麼多已經作古的人做了那麼多的研究,才使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有精彩的書可教,如果我有一些研究的成果,應該感謝同事們的切磋和研究生的努力,我能不感謝他們嗎?
我最近偶然間看到一篇愛因斯坦寫的短文,文章中,愛因斯坦說他一直心懷愧疚,因為他的一生,得到別人的幫助實在太多,所謂別人,他特別強調包含已經死去的人,他又說,他覺得他向社會借了很多的債,因此他說他必須提醒自己,要為別人而活,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人人都應該為別人而活。」。
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成就,幾乎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但是他仍然強調他應該感謝別人,因為他的成就也是建築在別人的努力之上。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都一再地強調他欠社會太多,我這種人當然更應該有同樣想法了。愛因斯坦說他要努力回饋社會,我更該回饋社會了。
但是如何回饋呢?我有我的作法,我抓一些德蘭中心的小鬼,來做為學生,教他們英文和作文,這些小鬼雖然老大不願意,但是因為我實在教得太好了,他們也就「勉於接受」了我的教導。我們常常聽說弱勢團體的小孩子功課不好,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沒有人做他們家教而已,一旦有人做家教,成天做習題,背英文單字,數學和英文就不會太差。我也是運氣好,有一位富翁肯捐錢成立博幼基金會,專門幫助弱勢孩子,現在聯電已經開始同樣工作了,而且鴻海也要在近日內開始。這些事情是我寫「大庇天下阿強俱歡顏」靈感的來源。
可是教弱勢孩子也絕對是一條單行道,我從不覺得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反過來我一直覺得這些調皮小鬼們的確帶給了我好多好多的歡樂和心靈上的平安。每次去教書,我就精神百倍,心情極好。(我的那批學生當時心情一定非常沮喪)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使我極有成就感。我常想,我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使我的人生過得很有意義,「是我應該謝謝你」,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講到人生,我有一個奇怪的經驗,我有時被人請去演講,都有聽眾問我一些大問題,比方說:「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又不是哲學家,學的是電機,如何能回答這個問題?可是我常常問,誰的人生最有意義?每次想到這個問題,我就立刻想到德蘭中心那些修女們,她們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需要照顧的孩子身上,當她們去世的時候,她們一定可以豪無畏懼的去見天主,對我來講,這種人生是最有意義的。
有一次,我在看小朋友表演舞蹈,一位年青的修女也和她們一起跳舞,而且跳得非常好。當時我在想,這位修女可以像一般人一樣地工作,結婚,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但是她沒有走這條路,她將她的一生貢獻給了需要幫助的小孩子。哪一個人生比較有意義呢?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說她選擇的人生比一般人的人生有意義。因此我得了一個結論,一個人成天研究人生的意義是不可能得到什麼答案的,重要的是,你要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就是「瑪利修女」的來源。
我們基督徒常唱的一首聖歌是:「我有平安如江河」,我們也成天講心靈上的平安,天主教彌撒中更是一再強調平安的重要性,神父最後的祝福也是「主的平安與你同在」,可是奇怪的很,真正有心靈上的平安的人並不多的。我常去德蘭中心,我發現那些好心的修女們永遠有心靈上的平安。我想起德蕾莎修女的故事,有一位富有的牙醫來找德蕾莎修女,他說他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心靈上的平安,但他感覺到德蕾莎修女有,他說他願意學習她,因為他有的是錢,他說他想隨時跟著修女,如果修女搭乘飛機,他也會買一張機票同行,用這種辦法,他相信他可以領悟到如何能夠得到心靈上的平安。德蕾莎修女聽了他的想法以後,告訴他,既然他有買飛機票的錢,就不妨將錢捐給窮人,既然有時間坐飛機,也就不妨抽空去幫助不幸的人,這樣做,她保證那位富有的牙醫會得到平安的。
我因此寫了「窮人的遺囑」,窮人怎麼會寫遺囑呢?故事裡的窮人,還像煞有介事地在遺囑中註明他將所有的遺產送給某人。幾十年後,我們才知道,他的財產是心靈上的平安,但是心靈上的平安並非白白得到的,你必須去幫助別人,才能得到這種平安。也只有經由幫助別人,我們才能得到平安。
我們做老師的,常會照顧一些清寒的的特殊學生,其實那些非常富有的學生,也是特殊學生,我寫的「特殊學生」,就是大富翁的孩子,他也有他的煩惱,他甚至不敢邀請同學到他家玩。
對於我所有的學生,我永遠告誡他們要有一技隨身,「麵包大師傅」就是這種樣寫出來的,我的意思是說,有的人也許可以走學術路線,唸大學,唸碩士班,唸博士班,但並非人人必須如此,如果你會做麵包,一樣可以在社會上立足。這篇文章一出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問那家麵包店在哪裡。
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太,她認出了我,她說她們在幫助一批弱勢的孩子,自從看了我的文章以後,她們就和台北的大飯店聯絡,給幾位孩子做學徒的機會,這些孩子學得很好,也常常送麵包給她們吃。
我的確有一位會做麵包的學生,也常送我麵包吃,「你不要趕我走」,幾乎是真實的故事,有一位普渡大學念電機的學生告訴我一個故事;我的一位高足,楊昌彪教授又告訴我另一個故事,我拼拼湊湊,寫出了「你不要趕我走」,人類的貧困真是人類的羞恥。有時看到旅遊頻道,發現一些奢侈豪華的旅館有給狗吃的菜單。在聖誕夜,BBC新聞卻報導一則新聞,聯合國被迫將他們在非洲桑比亞的難民救助計畫減半,因為他們沒有錢了,他們只需要八百萬美元,世人真的無法湊到這筆錢嗎?美國人一年在寵物上所花的錢多達35億美元,在這個世界上,做一條富人養的狗,真的比很多窮人要幸福的多。
我如何會想寫「阿傑的姑媽」?故事裡的阿傑,應該是我的寫照,我從小就糊塗到極點,我在美國認識了我的太太,談婚嫁以後,必須寫信給未來的岳父大人,我鼓足了勇氣,寫了一封信回台灣,竟然將岳父大人的姓寫錯了。幸好岳父大人認為糊塗的人大概不會是壞人,也就批准了我的求婚。我當然不肯承認自己的糊塗,好在我有一位糊塗的研究生,我就完全賴到他的頭上,他好像無所謂,因為文章中說糊塗的人是有福的。
糊塗的人是否真的有福?我至少知道人不該太精明,有的人事事算計得一清二楚,反而常常發現自己吃了虧,糊塗的人反正不太在乎得失,而且比較慷慨,他們反而往往是快樂的人。
我已快到七十歲了,回顧我的一生,最快樂的事仍是因為我是一位老師,我知道很多老師大嘆現代師生關係的冷淡,可是我從來就沒有這種感覺,我一直覺得我的學生好得不得了,我因此寫了「再給我三十年」,以表達我對我學生的感激之情。我這個人好為人師,那個學生做了我的學生,我就鬧他一輩子,很多學生早已畢業,卻仍被我壓迫每週要做英文作文,而且還要讓我知道他增加了多少生字。這些同學聽說我還想再做三十年的老師,無不暗暗心中叫苦,有一位甚至告訴別人,他後悔當年選了我作為指導教授。
我當然一直有一些令我擔心的學生,當年他們在小學的時候,我曾經教過他們,後來就失去聯絡了,我只知道他們都是中輟生,也沒有什麼競爭力,「第二十一頁」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寫出來的。
人老了,就會「其言也善」,我真的覺得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而且我越來越知道那些世界上多的是不幸的人,我有吃有穿,就應該幫助那些衣食成問題的人。我當年唸書沒有問題,就應該幫助那些讀書不好的孩子。我自己沒有生病,就應該去探訪長期住院的病患,我自己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就應該去看望那些孤獨的老人。
大概只有像我這種老頭子,會有羞愧與感恩之情,年輕人房貸無著落,汽車買不起,小寶寶的奶粉錢和尿布錢又貴得驚人,不會和我有同樣心情的,但我仍希望大家不要老是只想到了自己,既使年輕人,也不妨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幸運的人。讀我書的人,如果你願意張大眼睛看一下的話,一定會發現自己絕對是一個幸運的人,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比比皆是也。
3/05/2007
設計中的設計 ESIGN OF DESIGN
本書是日本國際級的平面設計師-原言哉2005年新作, 探討何謂「設計」?
「設計是透過製作或溝通, 將我們生存的世界做一個真實的詮釋」,也就是對設計對象重新認識, 重新界定分界線, 然後做更深層的思考, 有更優越的認識與發現。「不是只有創造出新奇的東西才有創造性, 將習以為常的物品視為未知物, 作為能夠再發現的一種感受, 同樣也是種創造性」.
「相對於著重個人意志表達, 可以有相當多詮釋的藝術而言, 設計並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 他的起源是出於社會ㄧ方, 人們發現共有的問題, 這解決問題的過程即包含設計的本質. 過程中會產生人類能夠共同感受到的價值觀或精神, 在共有中發生的感動, 就是設計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作者對設計的解釋, 簡單的說, 就是對事物做更深層的認識與重新詮釋的方式.
本書舉很多例子解說這樣的設計過程, 從日常生活用品, 印刷品, 商標, 建築到萬國博覽會等都有. 其中是ㄧ位建築家坂茂重新設計的捲筒衛生紙: ㄧ般捲筒衛生紙中心的蕊是圓的, 但是坂茂將它設計成方的, 然後這捲好的衛生紙會變成圓角的四方形狀, 在拉出來使用的時候, 會因為阻力產生「喀噠, 喀噠」聲, 於是提醒使用者不要浪費紙張這種「節省能源」的機能即刻產生; 如果是圓的, 只要輕輕ㄧ拉, 紙就很順的滑下來ㄧ大段。這是坂茂的設計思考方向,但是我相信應該有人不喜歡這樣的設計, 使用起來不方便. 這就要看使用者是從節省能源或者便利性的角度考慮了.
另外有二個有趣的設計: ㄧ個是深澤直人的「茶包」設計, 他將吊牌設計成十字狀, 茶包設計成人偶形狀. 吊牌的十字二端各拉ㄧ條線到人偶的二隻手, 當拉起茶包時就產生像在操作木偶ㄧ樣不可思議的感覺; 另ㄧ個是面出薰的「火柴」設計, 他將木條設計成樹枝的樣子, 點火時很像遠古時代的人所用的火把. 這是從趣味和懷舊的角度給物品一個重新認識和詮釋很好的例子。
還有ㄧ個例子是原言哉的「長野奧林匹克開幕式手冊」設計, ㄧ開始的想法就希望將冊子營造出「冬天的奧林匹克」的記憶, 讓來賓留下永難忘懷的深刻印象, 這個構想就由紙的素材實現: 一種能與冬天祭典相呼應的「雪與冰」的紙. 目的是要喚起一種在清晨踩著棉花般新雪的記憶. 作法是在像雪一樣柔軟的紙上做凹陷進去並呈現半透明效果的文字, 於是委託紙公司開發研製這種「雪與冰紙」, 再將文字的模型加熱後加壓在紙上, 紙纖維就會融解變成半透明. 當然還有燙金, 文字內容鋪陳等細節工作. 原言哉說「企畫這些事務的所有過程就是設計」.
本書藉由一個個的案例, 從設計的發想階段, 中間實踐的方法, 到最後所呈現結果的整個過程, 讓讀者了解設計應該抱持ㄧ種不斷追求完美的堅持與不容許有瑕疵的嚴謹態度. 這是設計對「質」的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對於「質」的是「量」, 本書並未提到量的問題, 也許他們的案子不怎麼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但是對大部分公司來說, 來自成本壓力, 會希望盡量縮短時程, 追求的標準就落在客戶是否接受? 但是客戶接受的是否就是好的, 客戶應該比設計師清楚好或不好?
其實大部分的客戶知道的真的不多(不管他們承不承認), 這中間需要透過溝通, 誠懇的解釋為什麼他們喜歡的不合適(例如可能讓系統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等原因), 並立即分析幾個更好的選擇方案, 這個「立即」是很重要的. 舉個例子: 如果客戶的想法不合適或者不可行, 當下可以立即解釋並提出建議的話, 通常接受度會比較高, 如果客戶是前天提的想法, 經過2,3天才去翻案的, 情緒可能就不太好. 但還是會遇到把自己定位成「傳聲筒」的一線人員, 只把客戶的訊息完整的傳回公司, 再把公司的訊息完整的傳給客戶, 無法立即做正確的回應. 錯失良機的後果就是不斷的修改. 客戶總是要看到畫面時才知道當初的想法不盡理想, 所以又提了一個, 但還是不理想……再改, 這種漫無目的修改過程很容易讓設計師沮喪.
漸漸體認到: 設計師的職責應該是儘量做出在「質」上讓客戶滿意的作品, 「量」則是希望控制在成本之下為原則, 沒有必要刻意追求速度, 速度往往是犧牲品質做到的. 好的設計需要一段時間了解和思考, 也需要時間製作完成. 經常遇見時程很趕的案子, 也不知道是客戶趕還是前面的人delay, 總之大概只剩下製作完成的時間, 了解和思考的時間就省了. 也或者大家都誤解設計的工作是一種制式的流程: 只要把圖放上去, 文字放上去, 然後排ㄧ排, 再切一切, 就可以完成一個網站設計. 這叫「加工」, 不叫「設計」. 遇到這種趕的專案, 通常會希望爭取比較合理的時間做出客戶滿意的東西, 否則就只能保證有東西看, 不保證客戶滿意. 這是ㄧ種妥協, 是身為設計師非常不願意的妥協!